近日,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广州地铁各自都拿了个一等奖,话不多说,先上证书。
01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项目“曲线管幕+水平控制冻结法的浅埋超大断面暗挖隧道成套建设技术”荣获广东科技进步一等奖。
02
广州地铁“富水岩溶发育条件下复合地层地铁盾构工程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荣获广东科技进步一等奖。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广州地铁同时荣获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又一次展现出广东交通人在科学创新上的进取与努力。
那么,这两项科技到底有多“牛”?它们又是怎样诞生的?下面,一起去探索。并透过这两项技术对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和广州地铁进行一番新的了解吧~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这项技术
填补了国内外管幕冻结施工技术空白
港珠澳大桥珠海连接线于2018年10月建成通车,全长2.741公里的拱北隧道是港珠澳大桥接入国家高速路网的“咽喉”,隧址位于珠海和澳门的交界,下穿日均客流超过40万人次、车流超过1万车次的拱北口岸。
拱北隧道所在位置属于地质条件复杂多变的临海地质,承载力很低。建设期间工程建设者不仅要在软如豆腐的淤泥质土中开挖隧道,还要保障拱北口岸的正常运行,在传统施工方法行不通和没有可借鉴技术支撑的情况下,建设者们积极开展科研课题研究,通过反复论证,首创“曲线管幕+水平控制冻结”组合工法,采用了对通关影响较小的W型明挖+双层暗挖方案。
拱北隧道工作井示意图
工程建设者用世界最长的曲线钢管帷幕,搭建了一个长255米、直径24米的“大棚”,在钢管中铺设控制性冻结管路系统,形成了一个超级“大冰桶”,相当于用10万台电冰箱来冻结软土,在这个“大冰桶”的保护下开挖隧道。
在拱北隧道建设的5年多时间里,“大冰桶”既保障了隧道的安全开挖,更确保了拱北口岸6亿多人次和1.6亿车次的安全顺畅通关。
据了解,该研究成果大幅提升了我国富水软弱地层条件下超大断面隧道暗挖工法的科技含量和施工技术水平,填补了国内外管幕冻结施工技术空白,研究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为我国乃至世界地下工程建造提供技术借鉴。
广州地铁这项技术
将为国内地铁建设提供技术保障
“富水岩溶发育条件下复合地层地铁盾构工程成套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科研项目原创于广州地铁,这一技术成果的获得为复合地层盾构技术系列成果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标志着盾构行业的重大安全生产风险难题(孤石、岩溶、换刀)已被突破,促进盾构工法长足进步。
该科研项目以广州地铁在岩溶区建设遇到的问题为导向、以盾构工程现场为实验平台,建立了涵盖“工程勘察、盾构机设备、盾构工法工艺、施工应急技术”四个方面的成套关键技术,凝结了课题组20年持之以恒的实践和科研心血,标志着岩溶区不再是盾构施工的“禁区”。
其技术成果在2020年1月被鉴定为“国际领先”,保障了广州地铁二、三、五、六、八、九、十二、十三号线局部或全线穿越岩溶区,长度达132公里隧道顺利建成,综合社会经济效益显著。这项成果还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除广州外,贵阳、南宁、济南、徐州、杭州、昆明、深圳等城市在建地铁线路均可能遇到岩溶发育区,这项成果将为国内地铁建设提供技术借鉴。
一次次科技的突破与跨越,铸就今日之焕然一新的广东交通,通仔在这里要给不断攀登创新高峰的广东交通人一百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