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
| 手机端| 政务邮箱|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动态新闻 > 图片新闻

看看深中通道这位“哥哥”如何披荆斩棘

发布时间: 2021-08-12 23:24 来源:本网
【打印】 -

  继“乘风破浪的姐姐” “披荆斩棘的哥哥”登场,预感又将引发粉丝们的热情欢呼:“哥哥们太帅啦”“哥哥们太有才啦”......

  广东交通运输领域也不乏乘风破浪的姐姐和披荆斩棘的哥哥。接下来,小娇和通仔将给大家安利他们才华横溢、锐意创新引领广东交通运输领域实现技术跨越,他们是2020年交通运输部评定的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今天要介绍的是,深中通道及其关键技术背后的代表人物:深中通道管理中心副主任、总工程师——宋神友

  不忘初心,执着坚守  深中通道破茧而出

  2010年,深中通道项目前期工作办公室成立,宋神友担任技术负责人,一直从事深中通道工程前期、设计与工程技术管理工作,已经为之奋战了11年,被誉为深中通道“1号员工”。

图片

宋神友与团队共同破解建设难题

  怀揣着建设超级工程的伟大梦想,宋神友开启了他在深中通道激情燃烧的岁月,率领团队,历时5年,完成了深中通道的工可编制、52项专题论证、29个过江通道方案比选、19项通航标准专题论证及各项审批工作。

  2016年12月,深中通道西人工岛先行工程开工,7年的执着坚守,宋神友和前期办团队终于迎来深中通道破茧而出。

  率领团队,集思广益  提出项目建设管理体系框架

  进入2010年,中国的跨海通道建设由如何建成发展到如何高质量建成的阶段,宋神友和团队一直在思考如何高质量建成深中通道。

图片


宋神友日常深入建设一线紧盯建设质量

  这个时期,宋神友牵头策划和编制了一系列深中通道重要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项目建设目标:建“世界一流可持续跨海通道工程、创珠江口百年门户工程、平安百年品质工程”;制定了项目科技创新目标:着力攻克解决深中通道技术瓶颈问题,保障工程质量安全水平,形成相关领域中国标准;制定了项目建设理念:结构与建筑设计充分融合、设计施工一体化等设计理念及工业化建造、智能建造、绿色建造等建设理念。

  锐意创新,填补空白  形成相关领域一流技术

  2016年底深中通道初步设计方案确定后,宋神友与深中通道共同迎来了崭新阶段,他敢于攻克行业“卡脖子”难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与创新。

图片

  Vol.1

  牵头组织研发形成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

  设计及建设成套技术

  为适应超宽、变宽、深埋、大回淤及挖砂坑软基厚的建设条件,宋神友在国内首次创新性提出采用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新型结构型式,该结构具有承载能力大、防渗性能好等突出优点。但该结构是国内首次采用,面临国内全产业链空白的难题和挑战。

  为解决难题,从2016年开始,宋神友牵头组织“产学研用”研发团队,历时4年艰难攻关,开展了上百组模型试验,建立了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计算理论、设计方法,创新材料和工艺,研发关键核心装备,突破了钢壳100年耐久性保障新技术,成功攻克了项目乃至行业“卡脖子”技术难题,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建设成套技术和中国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相比传统沉管隧道方案,该方案减少疏浚量1500万方,产生显著的经济、生态效益。

  Vol.2

  提出领先技术,化“软豆腐”为“硬豆腐”

  伶仃洋海底到处是深挖砂坑,淤泥层最厚达20m,怎么避免沉管地基软硬不均,实现沉管地基刚度纵向均匀?这是深中通道沉管隧道基础施工面临的又一挑战。

  匠心汇聚,宋神友和他的技术团队提出DCM深层水泥搅拌桩+复合垫层技术,在国际首次成功应用于沉管隧道深厚软弱地层基础处理,为沉管隧道基础处理提供了新工艺和新方法。宋神友介绍道:“项目采用该技术处理软基近64万立方,成桩质量保证率100%,工效高且绿色环保,符合沉管基础沉降控制要求。”

  Vol.3

  研制新型技术

  解决台风区大跨悬索桥风致灾变控制难题

  伶仃洋大桥位于珠江口台风频发区的宽阔海域,主跨1666m,是世界最大跨径的离岸海中悬索桥,结构刚度柔,阻尼比小,且目前缺乏海上台风荷载标准,结构抗风性能面临挑战。

  为此,他牵头多所高校历经3年平行研究,研发了新型气动控制技术,将整体钢箱梁大跨悬索桥的颤振临界风速从70m/s提升至88m/s,以该项技术为代表之一的“特大型桥梁风-浪-流耦合作用研究”成果获得2018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奖特等奖。

  Vol.4

  提出创新技术

  解决超大断面海底沉管隧道纵向排烟难题

  为解决两孔一管廊双向八车道超宽沉管隧道在大交通量、高货车比下的火灾排烟技术难题,宋神友及团队创新性提出“主隧道顶部横向排烟联络道+中间管廊纵向排烟”新技术,有效解决超大断面隧道火灾烟气聚集问题,提升排烟效率42%;平均增加人员疏散可用时间320s,极大提升了人员疏散有效逃生时间。

  Vol.5

  研发新材料,突破海洋环境结构耐久性难题

  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疲劳、海中悬索桥主缆防腐及海工大体积混凝土控裂等问题是交通基础设施领域世界性难题。宋神友和团队的观点是一致的:这三个难题,必须在深中通道项目有所突破。

  他牵头科研和制造单位“产学研用”结合,研制了U肋和顶板的全熔透高品质焊接接头,实现焊缝全熔透、可检测,外观质量优良,大幅提升了U肋焊接接头抗疲劳性能;在国际上首次研制出φ6mm-2060MPa大直径高强锌铝多元合金镀层主缆钢丝,试验表明,其耐盐雾腐蚀性能达到现有热镀锌钢丝的4-5倍,锌铝镀层钢丝的2倍。无论是强度还是耐腐蚀性能,都已经达到了世界领先水平。

图片

  追求卓越,争创一流  全力推行智能建造

  “深中通道要打造国家品质工程标杆,必须以需求为引领,全力推行大型跨海通道智能建造。” 宋神友既是这项工作的提出者,也是这项工作的实践者。

  2020年6月17日,世界首艘沉管浮运安装一体船首秀,成功实现了深中通道“海底初吻”。至目前,浮运安装一体船已完成了11节沉管的浮运安装,创造了一月一节的沉管安装“中国速度”和深水区厘米级的沉管安装“深中精度”,系统性革新了世界沉管浮运安装工艺。

图片

  经过多年联合攻关,宋神友组织研发了国内首条沉管钢壳智能制造生产线,在国内首次实现块体智能焊接、大型钢结构智能涂装;国际上首次研发了钢壳沉管混凝土智能浇筑装备及智能化管控系统,混凝土填充密实性及文明施工程度均实现国际领先;世界首制阵列式智能冲击映像设备、轮轨式液压台车智能移动系统,突破钢壳-混凝土脱空检测国际性难题,大幅提高工效。

图片

  立足行业,放眼世界  建设大湾区百年地标

  深中通道海陆空立体视点丰富,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几何中心,其形象代表着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国家,要怎样才能传达出中国自信、优雅和大度?

  宋神友及其团队以敏锐的国际视野,在国内大型交通基础设施项目上首次推行建筑与结构深度融合的设计理念,并将建筑美学理念及风格在施工图设计中充分应用,致力于实现深中通道工程与自然、人文相和谐,湾区新百年地标呼之欲出。

图片

宋神友与同事紧盯工程项目建设质量

  深中通道建设正如火如荼,诸多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生产力,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

  宋神友,是铸造深中通道关键技术的灵魂人物。10年来,他殚精竭虑、孜孜不倦,致力于将项目打造成世界一流的跨海通道,为实现交通强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建成后的深中通道,将如鲲鹏展翅飞跃伶仃,成为交通强国建设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