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
| 手机端
| 政务邮箱|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动态新闻 > 广东交通新闻

【《南方日报》特刊】:快速交通渐成我省发展新优势

发布时间: 2016-06-23 15:43 来源:广东省交通运输厅
【打印】 399

 6月22日,《南方日报》发表特刊《创局——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三年报告》,对广东牢牢把握“三大抓手”,推动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情况作了系列报道。其中,交通大会战作为振兴粤东西北“三大抓手”的第一个抓手,成效最先显现。特刊共有四个版面,对此进行了深入报道,分别为:第FT04版《快速交通渐成我省发展新优势》、第FT05版《粤东:大交通助推产业建设提速》、FT07版《快速综合交通为汕头“强筋壮脉”》、第FT08版《汕头“头号工程”加速外海港区建设》,详细内容如下:

 
第FT04版《快速交通渐成我省发展新优势》,对粤东西北三年来高速公路建设总体情况进行了报道,详情如下:  
去年全省实现“县县通高速”,粤东西北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0公里  
快速交通渐成我省发展新优势  
 
加快粤东西北发展,交通不畅是必须突破的瓶颈,城区发展相对滞后是必须跨越的障碍。  
长期以来,粤东西北地区由于交通落后,与珠三角和周边省区的经济联系不够便利和紧密,发展的区位优势未能形成,是其发展慢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城镇化滞后、城市经济不发达,尤其是地级市中心城区不大不强,难以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制约着粤东西北经济的腾飞。  
三年来,一场声势浩大的交通大会战,打通了多少交通末梢,让覆盖全省的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加快形成。而做大做强地级市中心城区,一方面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另一方面推动产城融合,加快产业集聚,发展城市经济,粤东西北地区民众的获得感不断增强。  
过去的这一年,对于很多粤东西北地区的民众来说,是值得特别铭记的年份。  
去年,广东如期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通车总里程全国首超7000公里,初步形成了综合交通网络,这场史无前例的交通大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特别是粤东西北地区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50公里和3条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显著改善了粤东西北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  
公路通才能兴产业,交通畅才能求发展。一条条高速公路在粤东西北地区穿山越岭,连接起城市与乡村,连接起市场与产业,也连接起现实与梦想。按照我省最新规划,预计到2020年,全省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达到25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力争达到1.1万公里。  
在粤东西北广袤的土地上,沿线地区的社会经济,因为一条条高速公路的开通,正在破茧蝶变。  
●南方日报记者黄颖川 实习生 吴雨伦  
7000   公里高速驰骋南粤  
河源紫金一家坐落于山脚下的客家庭院里,食客络绎不绝,来回招呼着进门客人的老板经营这家农家乐已有5年。他笑着跟记者说:“以前有人戏称‘这里温泉水质是最好的,但路是最烂的’,所以我们一直期盼着家门口能通上高速路,去年底,揭博高速开通,我这再也不愁客流了!”  
这条被当地老百姓期盼已久的揭博高速,是广东省县县通高速项目之一,它背后凝聚的是广东举全省之力振兴粤东西北的坚定决心。2015年是“十二五”收官之年,我省不仅顺利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还一举突破7000公里,稳居全国第一。至此,全省67个县30分钟内可驶上高速,尤其是此前长期受制于快速交通而经济社会难以实现大发展的粤东西北县市,已然联接上全省快速交通网,大大拉近与珠三角的时空距离。  
多年来,“山长水远”的粤东西北地区,交通不畅一直制约着当地经济的发展,粤东西北地区与珠三角地区发展逐渐形成较大差距,占广东全省面积近70%的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只占全省40%,高速公路密度不到珠三角的1/3。2012年,珠三角高速公路密度已经进入世界都市圈前列,粤东西北地区却还有12个县(市)未通高速公路。  
“十二五”期间,我省新增13个县(市)通达高速公路,圆满实现全省“县县通高速”目标;打通大广、二广、济广、包茂等国家高速公路“断头路”,新增8条出省高速公路通道,出省通道数达到20条(含港澳),与陆路相邻的广西、湖南、江西、福建四省区均有3条以上高速公路相连,经过广东的21条国家高速公路已有14条实现粤境段全线贯通。港珠澳大桥等重点工程建设稳步推进。全省高速公路网内通外连,对经济社会的先导和带动作用更加凸显。  
“县县通高速”的实现,结束了部分县区无高速历史,大大改善当地投资环境,推动当地自然资源、绿色产业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促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进而改写广东经济地理版图。  
全省综合交通网络初步形成  
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由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全面加快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近年来,广东高速公路每年都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据省交通厅有关负责人介绍,随着全省“县县通高速”的实现,一个以高速公路为骨架,公路、铁路、机场、港口、航道衔接顺畅的综合运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交通逐渐成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  
当前,我省已形成以珠三角为中心、以T字形主要通道为骨架、以各条网络状重要通道为支撑,向粤东西北延伸的高速公路网络,同时,实现与陆路相邻省份均有3条以上高速公路连通,泛珠“一日交通圈”已具雏形。高速公路网络覆盖了广东省主要铁路、港口、航空枢纽,成为连接各种运输方式的纽带,提高了综合运输的效率和服务质量,促进了各种运输方式不断融合,加快了广东全国性综合枢纽建设,各种运输方式衔接效率显著提升,一个外通内联、协调均衡的高速公路骨干网络基本形成,进一步提升“县县通高速”的成效,强化高速公路对县域、中心镇及重要经济开发区的辐射作用。  
尤其是粤东西北地区高速公路网络明显改善,通车里程达到3282公里,比“十一五”末增长51%;茂名市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实现翻番,粤北5市的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增长均超过50%,粤东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从根本上有所提升。  
据省交通运输厅介绍,“十三五”期间,我省将继续充分发挥交通基础设施先导作用,到2017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超过8000公里,到2020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力争达到1.1万公里。高速公路出省通道总数达到28条(含港澳),实现与各陆路相邻省区之间有5条及以上高速公路通道。为建成上述高速公路网络,“十三五”期间,我省计划完成投资5000亿元。  
■典型案例  
包茂高速建成通车助力粤西大发展  
包茂高速粤境段于2015年12月正式建成通车,是我省“十二五”时期县县通高速公路的重大项目之一,是我省实施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  
包茂高速粤境段起点位于粤桂界陈金顶,顺接包茂高速桂境岑溪至水汶段,往南经茂名信宜市、高州市、高新区、电白区,止于电白区坡心镇,全线位于广东省茂名市境内,路线全长122.3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这条高速公路结束高州、信宜两市不通高速的历史,茂名从北到南仅需1个小时,比原来时长缩短了近一半。此外,大大拉近了广东与广西及西南内陆的距离,通行时间缩短了1个半小时左右,使茂名成为我国大西北陆路运输重要的出海口。  
这条被当地百姓称为“绿色巨龙”的高速公路,铺就了一条茂名和粤西的发展通途。  
高州市根子镇是著名的“中国荔枝之乡”,高州丰盛食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达为深有感触:“包茂高速的分界出口才离我们一公里,运输效率会大大提高,从果树采摘下来的荔枝半天就能到达珠三角等市场,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果农收益自然水涨船高。”  
不仅是荔枝种植这种农贸行业受益了,茂名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都因包茂高速粤境段的开通得到了新的机遇。据了解,高州市正加快高速公路出入口区域的规划和征地工作,谋划发展“道口经济”,已首期控制用地6039亩,跟踪控制用地10651亩,拟用于发展餐饮、仓储、物流等产业,辐射带动周边旅游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以包茂高速通车为契机,积极推进茂名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资源开发,将广西桂林汇集的部分国际游客引入茂名,形成我市开拓国际游通道的一个捷径。”茂名市旅游协会常务副会长陈中波充满信心地说。  
 
第FT05版《粤东:大交通助推产业建设提速》,报道高速公路建设助推粤东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的情况,详情如下:  
粤东:大交通助推产业建设提速  
 
路顺车畅,路通财通。然而,高速公路建设滞后,曾是制约粤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大短板。路不通,群众出行不便,产业也转移不进来,振兴发展也就没有了驱动力。可喜的是,经过粤东西北振兴3年的攻坚,瓶颈被打破,产业转移和经济发展的血脉已经初步打通,粤东迎来了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契机。  
3   年来,乘南粤大地实施粤东西北振兴战略之春风,粤东“交通大会战”攻城拔寨,如火如荼。去年底,粤东的揭博高速公路和潮惠高速一期开通,揭阳揭西到广州仅需3小时,菜农一个月省油费近万元。在汕尾,目前广汕铁路汕尾段、深汕高速汕尾段改扩建等工作目前正加快推进。汕头“十二五”期间在交通建设上的投资翻番增长,至2015年底,汕头市高速公路密度已经超过全省平均水平。“高铁时代”也渐行渐近,目前粤东的汕头、潮州、揭阳、汕尾4市,粤北的清远、韶关两市和粤西的云浮已开通高铁或轻轨。  
振兴粤东,交通先行。去年我省实现县县通高速,对长年饱受交通“肠梗阻”的粤东更别具深远意义——去年揭西、陆河等最后8个不通高速公路的县(市)一口气全部迈进“高速时代”,粤东地区的高速公路建设为地区产业建设注入强劲动力。空间距离没有变,来往时间缩短了。一条路,连接的是两座城;两条路交叉,连接的便是四个城;路多了,连起来的是一片区域,带动的是一方经济。紧紧围绕交通枢纽谋划经济布局,方能大力推动产业建设,方能更好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加快“融珠”步伐,这在粤东地区得到了很好的印证。  
在过去的一年,粤东地区纺织、陶瓷、电子、不锈钢、玩具等传统制造业和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大交通建设为引进战略性合作主体和资源要素,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基础性条件。  
仔细查看过去一年粤东地区交通建设和产业建设的数据,我们能够清晰地发现,二者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中粤东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更在我省四大片区中与粤北并列第一。  
曾被当地人自称为“省尾国角”的潮州,2015年在全省高速公路建设考核中拿下粤东第一的“战绩”,同年,中山(潮州)产业转移园“一区六园”引进项目110多个,计划总投资226亿元。在揭阳,引领金属产业重镇产业转型升级的中德金属生态城方兴未艾,中德工业4.0合作试验区再次选择了揭阳。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一个地区的经济提升和振兴发展也是如此。接下来,粤东地区还须紧盯发展目标,继续夯实交通基础建设,以大交通建设来推动地区产业建设提速,更好地服务传统产业升级,更好地承接珠三角地区产业转移,  
与此同时,粤东地区在推进产业升级提速中,必须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基于产业发展基础与特色,着力提升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同时探索通过开放合作、整合资源,积极打造创新型的特色产业园,积极探索创新发展的新模式,通过空间转型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第FT07版《   快速综合交通为汕头“强筋壮脉”》,对交通建设促进汕头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作了报道,   详情如下:  
5   年累计投资近200亿元 港口、公路、铁路、轨道齐头并进  
快速综合交通为汕头“强筋壮脉”  
 
在刚刚过去的端午节假期里,汕头市民张先生陪伴家人上安徽黄山游玩,“现在交通很方便了,坐高铁不仅能快速到达广州、深圳或厦门,一个小长假就可以去武夷山、黄山、华东等地旅游一趟!”更让他期待的是,厦深铁路汕头联线建设全线铺开,今后在家门口就可搭乘高铁便捷出行。  
最近几年来,汕头市民真切地感受到了交通环境的巨变。  
过去的5年是汕头紧紧扭住交通建设抓手、成果丰硕的5年。在省委、省政府振兴粤东西北发展战略的强力推动下,汕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在全省率先开展交通“大会战”,成效卓著。  
●撰文:王俊峰许晓婷 孙少珠  
1.   高速公路:2020年密度将超省平均水平  
如果不是经过仔细对比,很难想象汕头市“十二五”交通建设成果如此丰硕:累计共完成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近200亿元,是“十一五”时期的两倍多,增长速度令人惊叹。  
“十二五”期间,汕头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对交通运输要求明显提高。为此,汕头集中精力破解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短板,围绕建设区域交通航运中心,率先在全省启动交通建设大会战,集中力量加快港口、铁路、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建设,基本形成对内对外互联成网的大交通骨架。  
这其中,高速公路建设是成效突出的一环。  
2014   年底,汕揭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汕昆与沈海两条国家高速在粤东的互联互通,也打破了汕头近10年未通一条高速公路的局面。它是通往潮汕机场、高铁潮汕站和赣东南、闽西北地区的重要集疏运通道,同时形成汕头中心城区快速北环。  
目前汕头在建高速公路有4条:国网G15W3甬莞高速(潮惠高速),汕头段16.5公里,投资20.4亿元,计划2016年建成;省网S13揭惠高速,汕头段40公里,计划2016年南段(潮南陈沙公路至惠来)建成,2017年全线建成;省网S14汕湛高速汕头至揭西段,汕头段43.6公里,路线对接广澳港区,横贯汕头西部、直通珠三角乃至粤西,连接沈海、潮汕环线等5条高速公路,目前正待省政府指示开展相关工作;省网潮汕环线高速公路项目计划2016年全线开工,2019年建成。  
“十三五”期间,汕头将全面建成境内高速公路,到2020年,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1公里,密度达11公里/百平方公里,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每个区均有二条以上高速公路,市域各乡镇、重要交通枢纽在20分钟内可上高速公路,汕潮揭将形成一小时交通圈,并且形成互联互通高速网络,三市高速公路密度达8公里/百平方公里以上。  
2.   铁路:构建连接珠三角、华南、海西客货大通道  
铁路运输在各种交通运输方式中占有重要地位。在2008年,作为全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中“四纵四横”快速客运通道的“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厦深铁路正式开工建设,2013年底建成通车。  
该线路连接广深铁路、广深港客运专线,并通过广州枢纽与京广铁路通道和既有京九、广茂等铁路干线连通,成为长三角、珠三角、闽粤、港澳、西南等地区间交流的重要纽带。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汕头籍旅客通过厦深铁路出行约900万人。厦深铁路让汕头进入了动车时代,融入全国沿海快速运输通道,形成了汕头与珠三角和漳厦泉3小时交通圈。  
另外,广梅汕铁路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第二线及厦深联络线项目是厦深铁路在潮汕地区引入广梅汕铁路的相关配套工程,包括厦深铁路与广梅汕铁路汕头方向疏解联络线、龙湖南至汕头段增建第二线及电气化既有线改造,也将成为厦深铁路、广梅汕铁路、梅汕铁路进入汕头的共用线。  
其中,增建第二线及既有线改造22.9公里,厦深联络线21.6公里。项目概算总投资37.6亿元,总工期2.5年。汕头境内工程为增建第二线,长约11.3公里,投资约12亿元。项目建成后,汕头将真正纳入全国高速铁路网络体系,根据初步设计,2020年计划开行列车46对,2030年将达64对,可实现粤东与珠三角地区高铁公交化。  
目前该项目汕头段已完成征地拆迁工作,控制性桥梁建设进展顺利。据介绍,若各项目进展顺利,可于2017年建成通车。  
疏港铁路则是汕头目前另一重要的铁路工程。据介绍,该项目作为广梅汕铁路的延伸,建成后将通过广梅汕铁路增建二线直接连通厦深、梅汕、赣深、鹰梅、浦梅等线,是汕头南岸与珠三角、长三角及内陆广大地区的重要客运通道。该项目长17.245公里,隧道1座长9.68公里,桥梁3座1.05公里,投资估算总额33.1亿元。  
目前,该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已通过广铁集团内部评审,争取4月份向中国铁总上报项目建议书,计划2017年开工建设。  
3.   港口:建设国际性枢纽港  
八百里韩江浩浩荡荡,在这里奔流入海。汕头,是一座因港而兴的城市,港口建设是新时期振兴发展的重要力量。  
广澳港区是汕头港今后发展的主体港区。据汕头市港口管理局介绍,目前广澳港区已被广东省《粤东港口群发展规划》定位为粤东港口群唯一的核心港区和粤东公共物流枢纽港。  
对比“十一五”时期,汕头港在过去的5年里有了质的飞跃:“十一五”期末汕头港货物吞吐量、集装箱吞吐量分别为3509万吨、93.5万标箱,而到“十二五”期末,这两项指标分别达到5240万吨、120万标箱,同比增长49.3%、28.3%,年均增长8.4%、5.1%,两项主要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十三五”期间,汕头将加快港口“头号工程”建设,使汕头港初步成为国际枢纽港,提高辐射能力。汕头将重点建设广澳、海门港区,将建成广澳港区防波堤工程、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工程、广澳港区二期工程、广澳港区2万吨级石油化工码头与库区配套工程、广澳港区航道二期工程等。  
在未来几年,广澳港区将重点启动建设三期工程,拟建7个5万-15万吨级公用物流泊位,总投资约100亿元,分成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建设3个5万-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堆场、仓库等相关配套设施及海铁联运区填海造陆;第二阶段建设3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堆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第三阶段建设1个15万吨级散货泊位、堆场及相关配套设施。这三个类型泊位建成后,广澳港区三期工程将实现年吞吐量分别达660万吨(多用途码头)、180万TEU(集装箱泊位)和300万吨(散杂货泊位)。  
到2020年,汕头港口通过能力计划将达到1亿吨以上,初步形成国际枢纽港。  
4.   轨道交通:构建快速公共交通骨干系统  
作为新的交通运输方式,城市轨道交通以其不可比拟的优势快速发展起来。而在汕头,轨道交通正呼之欲出。  
2012   年,汕头市启动城市轨道交通前期工作,委托编制《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目前方案已基本确定。  
2015   年12月,线网规划通过了汕头市初步评审会,目前方案已向汕头市委、市政府汇报,近期将报省住建厅审查,并同步开展建设规划及相关专题报告研究,计划“十三五”期间启动试验段线路建设。  
据介绍,汕头轨道交通规划线网主要骨干由金平—龙湖中心组团向濠江、潮阳、澄海及华侨经济文化合作试验区等方向辐射,共由9条线路组成,其中1-5号线及1号线支线为市区线,R1、R2、R3号线为市域线,全网线路全长230.6公里。  
轨道线网建成后,将成为汕头市城市客运交通的骨干系统,成为南、北跨海客运交通的主体设施,对未来提升城市形象、提高城市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5.   跨海通道:连接“一湾两岸”,南北有通途  
全长11.08公里的南澳大桥已于2015年元旦建成通车,提前实现汕头区域内“县县通高速”的目标,而汕头海湾隧道(苏埃通道)是连接“一湾两岸”的第三条跨内海通道,全长6.8公里,按六车道一级公路结合城市功能设计,初步设计概算约60亿元。目前,围堰工程已基本完成,隧道主体工程今年开工建设,预计2019年建成。  
此外牛田洋快速通道长16公里(其中跨榕江大桥7.5公里),投资估算38亿元。目前项目已形成路线初步方案,正加快规划前期工作。项目联通了规划中的汕头西部生态智慧新城和汕头湾南岸,是汕头主城区南北两岸的第四条过海通道。建成以后,将与汕昆、汕湛和沈海等三条高速共同形成中心城区的快速外环线,不仅将成为汕头市主要过境通道,同时也将是汕头港区一条重要的集疏运通道。  
6.   干线公路:提升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犹如密密麻麻的“血管”,干线公路的重要性不容忽视。根据最新的全省省道网规划(报批稿),汕头市拟新增2条国道、7条省道,经调整后,汕头市境内将有4条国道约200公里、16条省道约375公里。  
“十二五”期间,汕头完成了国道206线大学路,国道324线澄海、潮南和潮阳段,省道233线潮汕路等共112.5公里国省道路面改造工程,提高了汕潮揭同城化及市区通往潮汕机场、厦深高铁潮汕站的国省道公路通行能力。  
“十三五”期间,汕头将按照交通运输部和省交通运输厅新调整的国省道网规划,做好全市新一轮公路网规划(修编),规划国省道建设里程291公里。  
其中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新上等级改造。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和路面质量目标,着力提升公路技术状况和服务水平,使全市所有国道基本达到二级或以上标准,省道基本达到三级或以上标准。  
二是优化过境公路。重点推进国道G324线汕头市区段(省道S233线平交至国道G206线平交)高架桥工程、省道S236线陇田段等项目,提高干线通行能力。  
三是加强组团内部联系。建设一批重点经济网络公路项目,推动城市扩容提质,提高路网覆盖率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服务城市组团和重要城镇。  
数读  
“十二五”期间,汕头市共规划实施高速公路、铁路、港航、枢纽站场、国省道干线公路等交通项目54项,总投资规模336亿元,5年累计投资近200亿元,超过前三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和。在2013年和2014年的全省“交通基础设施提速升级指数”中,汕头均位列榜首。  
未来5年,汕头市将以建设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总体目标,重点构建内联外通的快速综合交通运输新格局,突出港口“头号工程”和高速公路、铁路、轨道建设“主战场”,相应加快国省道干线公路和跨海工程建设。据了解,汕头“十三五”期间规划交通基础设施项目64项,规划项目总投资1113亿元,一个更加便捷、高效的特区将展现在世人面前。  
“十二五”期间,汕头有5个高速公路项目纳入省建设计划,包括汕揭高速、潮惠高速、揭惠高速、汕湛高速、潮汕环线高速公路,建设里程共162.5公里,2015年底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密度为3.7公里/百平方公里。  
厦深铁路汕头段长约24.6公里,总投资21.5亿元,线路经过汕头市澄海区隆都镇及潮阳区关埠、西胪、谷饶、贵屿镇,并在谷饶镇设潮阳站。潮阳站去年旅客到发量222万人,潮汕站到发量970万人。  
 
第FT08版《汕头“头号工程”加速外海港区建设》,对汕头广澳港区建设推动港口功能加快置换升级的情况作了报道,详情如下:  
粤东港口群核心港区和粤东公共物流枢纽港基础建设全力推进  
汕头“头号工程”加速外海港区建设  
 
站在汕头广澳港区沿岸,海风徐徐,晴空万里,阳光照射下的水面泛起波澜。放眼望去,两条正在建设的大型防波堤,犹如巨龙横卧在海面,静静地守候着这片港湾。与此同时,“头号工程”汕头港重点码头项目:两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以及1个2万吨级石化码头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中。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去年7月,广东省委主要领导莅汕调研时就曾明确指出,“要把港口建设作为汕头的‘头号工程’加以推进”,推进港口功能加快由内海湾向外海湾转移置换。  
于是,汕头港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撰文:许晓婷  
上世纪30年代,汕头港货物吞吐量全国第三,进港的商船排起长队;解放初期,汕头因地处国防前线,港口建设没有被列入国家计划,生产力的发展停滞不前;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当深圳、广州、厦门等地纷纷建设深水港时,汕头因缺少资金、政策的支持,未能及时建好大型泊位,错失了发展良机。  
笔者了解到,汕头港珠池港区、马山港区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是汕头的主要港区之一。由于地处内海湾,航运条件并不突出,主要集装箱码头仅2.5万吨级、码头3.5万吨级,且该区域位于榕江、韩江入河口,大量上游的泥沙淤积,每年光疏通航道淤泥便要花掉巨额费用,航道日常养护成本比较高。加之内海湾潜力有限、外海又未能很好开发,汕头港的发展出现滞后。  
对此,汕头市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基础设施滞后直接导致货物流失的问题比较突出,如汕头港直接腹地粤东三市集装箱生成量达400多万标箱,但从汕头港进出的却仅有约130万标箱,加上港口运营环境方面的差距,后方集疏运系统也还未形成配套,大量货物流失到深圳港、厦门港,令人十分惋惜”。  
澄海一家玩具企业的经营者告诉笔者,“由于汕头港内湾港口硬件设施不足,泊位等级偏低,不能满足大型远洋船舶停靠,我们很多出口欧美的货物不得不先通过陆路运输到深圳、厦门等港口,再出口,无形中也增加了许多成本”。  
找准发力点,发展外海港区  
“十二五”末期,汕头港被列入“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港口建设被列为汕头市“头号工程”加以推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对此,汕头港找到精准发力点,即向外海——广澳港区、海门港区要空间、建造大型泊位,以满足发展大港的需求。广澳港区作为汕头港当前和今后重点发展的外海港区,靠近国际主航线,水深条件优越,地质结构稳定,泥沙回淤轻微,距离城市中心区域适中,是我国东南沿海不可多得的天然深水良港。  
据汕头市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广澳港区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建设,目前已初具规模,已建成6个1—6万吨级码头泊位,其中货主液化气码头3个(最大吨位为6.4万吨)、汕头港务集团码头3个(最大吨位为5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并已配套建成广澳港区航道一期工程5万吨级深水航道。现在已有法国达飞、瑞士地中海、新加坡太平以及中远、中海等大型航务企业进驻广澳港区,开通了越南、马尼拉、东非等外贸航线和天津内贸航线,以及香港、深圳、厦门等驳船航线。规划以集装箱运输、石油化工品和散杂货运输为主,为腹地经济和临港产业开发服务,逐步发展为大型综合性港区。海门港区已建成华能海门煤炭中转基地1号、2号煤码头,目前可靠泊10万吨级大型煤船。  
笔者在广澳港区沿岸看到,正在建设中的防波堤工程——两条大型防波堤分别横卧湾面东西两侧,其中东防波堤全长1.8公里,目前已完成1.5公里;西防波堤全长6.2公里,现已完成4公里。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由于广澳港区直接面向南海,风浪较大,这两条防波堤就好比是在海面上打造一个人工内海湾,为整个广澳港区码头群船舶作业保驾护航,同时也为今后广澳港区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果没有建造这两条防波堤,港区泊稳条件较差,年可作业天数将大为缩短”现场施工人员也向笔者介绍道,“防波堤的建设克服了水深、浪大、爆破挤淤堤体长且宽等施工难点,目前施工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堤体用大小不一的石块对海域进行填埋,用重约2吨的大石头形成一个梯形坡面,然后把重达24吨或32吨的混凝土扭石块包围整条堤体,这样才能抵御南海的风浪。”  
与此同时,广澳港区二期工程2个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1个1万吨级(结构预留10万吨级)项目,以及1个2万吨级石化码头项目,目前也都按照计划稳步有序地推进建设。而广澳港区航道二期工程(10万吨级航道),也已列入广东省2015-2017年沿海航道等公共基础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计划里,按通航10万吨级集装箱船设计,目前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预计今年年底前正式动工,届时将与二期工程10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同步建成投入使用。  
拟建7个5万—15万吨级公用物流泊位  
目前,汕头港广澳港区已被广东省《粤东港口群发展规划》定位为粤东港口群的核心港区和粤东公共物流枢纽港。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也是汕头港实现赶超进位、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推进港口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考虑到汕头港广澳港区一期、二期工程建成后仅能解决汕头港现阶段集装箱能力缺口问题,难以满足内海湾码头搬迁需要配套其他各类码头的要求,更难以满足吸引周边货物回流,以及今后腹地货物正常增长的需要。加上项目前期论证审批、设计建设需要一定的时间,如不及早谋划并启动建设,将面临泊位建成后国际运输市场形势已经发生改变的风险。  
对此,汕头市委、市政府明确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广澳港区将重点启动建设三期工程,打破此前一期、二期每次仅建两个泊位的模式,拟建7个5万—15万吨级公用物流泊位,总投资约100亿元,分三个阶段实施,其中第一阶段建设3个5万—10万吨级多用途泊位、堆场、仓库等相关配套设施,第二阶段建设3个10万吨级集装箱泊位,堆场及相关配套设施等,第三阶段建设1个15万吨级散杂货泊位、堆场及相关配套设施。整个项目争取“十四五”初期建成投入使用。三期工程建成后,加上现有能力及二期工程能力,广澳港区总能力将达到4660万吨、360万标箱,等于再造一个汕头港,集装箱更是汕头港现有能力的4倍多,初步形成粤东核心港区和公共物流枢纽港区的格局。港口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告诉笔者,“同时启动建设7个公用物流泊位,如果没有国家和省的政策、资金扶持,单靠汕头港来独立完成是非常困难的,希望省参照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做法,设立港口投资平台,帮助推进项目建设,并协调有关部门帮助完善用海批复手续。同时对配套的公共基础设施给予资金扶持,缓解地方财政压力。”  
此外,笔者还注意到,不但珠池港区,目前在汕头内海湾沿岸还分布着多个小型零散码头,这些码头功能已逐步萎缩,对城市的道路交通、卫生环境影响较大。为打造“一湾两岸”的城市格局,在广澳港区形成承接能力后,对汕头湾内码头功能予以转移置换已是必然的趋势。为此,广澳港区三期的泊位规划中也考虑了小型零散码头的功能置换问题。“十三五”期间,除了广澳港区在建的二期工程,以及重点建设的三期工程,还将积极推动广澳港区石化项目、海门港区煤炭中转基地及华电丰盛电厂煤码头等一批项目,争取全港货物吞吐量达到1亿吨左右,集装箱吞吐量达到400万标箱左右,真正将汕头港打造成为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  
完善港区疏运配套增强辐射力  
除了港口建设以外,后方集疏运配套系统建设也必不可少。  
笔者了解到,汕头疏港铁路在历经23年的前期工作后终于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该项目即将转入工可阶段。  
随着汕头港珠池港区功能逐渐转移至广澳港区,广梅汕铁路的出海通道也随之中断。因此,建设“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汕头广澳港区铁路”对重新打通广梅汕铁路粤东出海通道十分必要。由于汕头港的货源按地区分主要来源于粤东、赣南、闽西地区以及京九、广梅汕铁路沿线地区,未来随着鹰梅、浦梅铁路的建成,汕头港将通过广梅汕、京九、鹰梅、浦梅铁路与赣南、闽西地区以及铁路沿线地区建立铁路货运联系,建设“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汕头广澳港区铁路”将港口和国有铁路网连接起来,将大大提升广澳港区的集疏运能力,从而增加对腹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的货源通过广梅汕铁路甚至延伸广梅汕铁路服务范围。此外,根据汕头港相关规划,该铁路项目涉及的汕头港广澳港区货物集疏运量近远期将分别达到8700万吨、17160万吨。相关预测显示,广澳港口及临港工业铁路货运需求近远期将分别达到509万吨和815万吨,建设“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汕头广澳港区铁路”,对于满足港区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极其重要。目前广梅汕铁路的改扩建对粤东地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运输保证,利用广梅汕铁路扩能改造的建设契机,积极推进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汕头广澳港区铁路的建设,从而增加港口集疏运能力,必将进一步提升广澳港区的发展,使港区的配套设施更加完善,增强港区在腹地经济发展的作用促进临海工业的发展,进一步巩固汕头港作为粤东区域中心港口的地位。  
数读  
1.   汕头港是国家在沿海布局的25个主要港口之一,也是广东的五大枢纽港之一。古往今来,汕头港一直是粤东、闽西、赣南物资的重要集散地和海上门户,素有“岭东之门户,华南之要冲”的美誉。但是,7个港区内,目前仅有500吨级以上泊位89个,万吨级深水泊位19个,港口通过能力仅4747万吨、集装箱76万标箱。近年来,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导致了货物的大量流失,制约着整个汕头港的发展。  
2.   “十二五”末期,汕头港被列入“一带一路”国家重点建设的15个沿海港口行列,港口建设被列为汕头市“头号工程”加以推进,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3.   汕头疏港铁路也称为“广梅汕铁路汕头站至广澳港区铁路”,汕头站接轨方案线路从广梅汕铁路汕头站引出,以过海隧道方式穿过榕江出海口后在汕头市濠江区磊广公路南侧设濠江站,向南引支线接广澳港区,向西跨越濠江后在滨海街道设滨海站,出站后引支线接海门港区。线路全长32.9公里,预计总投资为45.6亿元。首期工程汕头站至广澳段线路全长为17.25公里,隧道1座长9.68公里,桥梁1座长0.839公里,估算投资总额约33亿元。铁路等级:国铁Ⅰ级双线;其中濠江至广澳为国铁Ⅱ级单线;设计行车速度:客车120公里/小时,货车100公里/小时。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