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微信
| 手机端
| 政务邮箱| 无障碍浏览|
首页 > 动态新闻 > 图片新闻

从“阡陌交通”到“一小时经济圈”

发布时间: 2009-07-20 12:27 来源:南方日报
【打印】 390
  与新中国同龄的《南方日报》见证了南粤大地交通建设的沧桑巨变。
  奉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令,广州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在1949年10月21日成立,本报作为中共中央华南分局的机关报,在发刊词《新的中国,新的广东》中就阐述道,今后的广东是永远属于人民自己的广东了,广东人民今后的长远的任务,就是大力开展建设工作。新中国成立后,两广首条新建铁路———黎湛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提上议程。
  根据50余年前的《南方日报》报道,1953年12月,国家建委正式批准黎湛铁路建设计划;1954年9月25日,黎湛铁路正式动工,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两广沿线10多万民工同时在300多公里的铁路上筑路。1955年7月1日,黎湛铁路全线建成通车,广东境内87公里,解放军铁道兵部队和华南各界代表在湛江南站广场上举行了黎湛铁路通车庆祝大会。
  “这一条铁路的建成,对活跃我国对外贸易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一条铁路通车后,我国南部的海防也更加牢固了。”这是1955年7月3日刊发在《南方日报》上的铁道兵司令员王震的讲话。两天前黎湛铁路正式建成通车,它也是新中国成立后两广地区新建的第一条铁路,他认为这条铁路的建成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从这条铁路开始,广东大型交通建设如火如荼展开。
  翻阅几十年来的《南方日报》,此后多个重点交通建设都在发黄的旧报纸上留下记录。每年春运期间,全国瞩目的焦点广州火车站在上世纪50年代即被列入建设计划,历经起落1974年建成正式使用,广州新火车站相当于原来的7倍,投入使用后立即成为南中国的枢纽;1979年4月4日,广深铁路首对广州东-九龙的直通车开行,至今广深铁路已达四线,区间列车已经实行公交化运营,而每天多趟广九直通车也成为市民出行的最便捷快速通道。
  1981年,广东开全国先河率先实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政策,改变了交通建设单靠国家投资渠道,形成了企业投资、群众集资、银行贷款、引进外资等多形式、多渠道筹资办法,解决了资金不足问题,广东交通建设从此走上了快车道。
  最新公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轨道交通同城化规划”初步构想,首次明确提出“同城化”的交通理念,以此引领珠三角基础设施的一体化,打造“一小时生活圈”:以广州为中心,1小时内珠三角9个城市可以相互通达。由此带来的,将不仅仅是交通的快捷,还有产业和生活模式的变化。
  

        还看今朝

  广东交通建设“三段论”
  高速公路建设从“零”到3823公里,的确是广东公路建设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面对这样的成绩,省交通厅厅长何忠友说:“来之不易。”他将60年来广东交通建设划分为三阶段。
  
  1950-1959恢复和初建
  
  1950年到1959年,广东大力抢修公路、铁路干线,清理港河航道,组织运力,恢复交通运输,成为交通建设主旋律。
  至1957年,全省修复公路通车里程达17158公里,比1950年的公路里程增加6.8倍。在这一阶段,通过对私营运输业进行全行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运动,以及对个体运输业进行合作化运动,确立了国营运输企业的领导地位,以及建立起各项以计划经济为主的交通运输管理制度。
  
  1959-1978曲折建设
  
  湛江、三亚、海口新港等沿海港口和连江渠化工程都是在这一时期重点建设起来的。中国第一支自营远洋船队也于1961年在广州组建成立。
  这一阶段主要是有计划集中力量新建、扩建一批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增加运输能力。公路建设由于实行民工建勤的政策,速度较快,到1978年全省通车里程已达64837公里,比1959年增加了2.8倍,以广州为中心通往各地区、各市县的公路交通网络已基本形成。但在这期间,由于政治环境干扰,全省交通运输均先后出现管理机构设置混乱,管理制度废弃,造成运输下降、发展倒退的局面。
  
  1978-2008建设加速
  
  1979年,中央对广东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再加上经济特区建设的政策助推,广东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开拓了广阔道路。这一时期,发展重点是建设大型桥梁、高速公路、深水泊位、枢纽港站、深水航道,以及先进的运输工具、生产设备等。公路水路网络进一步完善,全省综合运输能力不断提高,广东交通运输业逐渐向现代化方向发展。
  到2008年底,广东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18.3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823公里,一、二级公路里程达27323.3公里,公路桥梁总数达到38926座,公路密度103公里/百平方公里。全省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公路密度、高级路面里程以及等级公路指标均居全国前列。
  换了人间
  早年铁路人就像游牧者
  谭子齐是与黎湛线和湛江站共生同长的一代:小时候看着站长父亲谭庆祥骑着单车上站或返家,长大后自己一路从扳道工、货运站站员做到站办主任,2006年湛江站建站50年之际,已退休的他成为《湛江车站志》编撰者。“跟湛江铁路是一辈子姻缘呵。”谭老笑着说,他拍了拍站志上的灰尘,开始向记者讲述黎湛线与湛江站的尘封旧事。
  
  货物“才下港口,又上铁路”
  
  湛江站建站初期,和湛江港的联系密切。站长谭庆祥常去港口联系工作,还在湛江港专设了一个铁路货运站,使海运物资运往内地更为顺畅。
  谭子齐刚结束为期三年的黎湛线扳道工生涯,即被调往设在港口的铁路货运站工作。“我在港口货运站做的是货运核算工作,我们货运车间部首先要查看运货者的货运清单,然后走审批程序,随后才轮到我来核算、起票和装车。为了保证货物能迅速运往内地,铁路货运站效率很高,湛江港口货物刚下船,就又坐上火车运往内地了。”谭子齐说。
  陆海交通强势联动,见证了湛江站与湛江港的雄起:湛江站年运货量从1956年的52.1万吨升至建站50年后的1478.6万吨,增长了近30倍。
  
  看错信号火车“挤道岔”
  
  “我到站里后,在调车组干了3年时间。”谭子齐说。建国初期,调车编组作业都是用手信号的,白天用的是红绿旗,晚上就用手动操作信号灯。“那时候我们工作时注意力得非常集中,要是一不留神看错了信号,就会扳道出错,列车就没办法从一条轨道换到另一条了。一旦误读手动信号灯,火车就卡在两条轨道接合部进退两难。这样的‘挤道岔’事故在早年的湛江站几乎每月必有一次。”
  1985年之后,就基本用无线电来指挥调车作业了。1987年之后,平面无线电调车设备开始在站里推广了,这个平面无线电调车设备解放了很多人力工作,使调车作业基本可以在机动室里面完成。
  
  大跨度调动是家常便饭
  
  新中国的铁路运营刚刚起步,做车站一把手的压力不小。据谭子齐回忆,其父谭庆祥做站长时,总是骑着单车往返于家、湛江站、湛江港三地:常在站里现场指挥,常去港口协调货运周转。“一个月见不到他十次。”
  “那年头的铁路人,就像游牧者,因为铁路管理人才奇缺,大跨度的工作调动是家常便饭。例如我爸爸,1956年在铁路局柳州分局任科长,当年修复黔桂线被调到麻尾办事处去修铁路,1958年调到贵州的一个地方军部,第二年在南宁铁路分局上岗,随后才调任湛江站站长,上世纪60年代又被调动至广西。”谭子齐回忆说。
  
记者点题
  广东交通的60年“蝶变”
  经过60年建设,广东交通终于实现“蝶变”。
  以前,从广州到深圳120多公里,司机早出晚归也得跑一整天,遇上台风、浓雾、洪水,渡船停航,人们只能望河兴叹,大批物资因滞留岸边而变质,一些兴冲冲来筹划办厂的客商坐车兜了一圈以后,都是败兴而归,留也留不住。
  因此,广东决定下大力气解决交通问题。从1984年到2004年间,广东新建桥梁超万座,长1916米的洛溪大桥、跨珠江出海口的长4600米的虎门大桥……全省公路主干线全部消灭了渡口,广东被称为桥梁博物馆。
  铁路和航空建设更是捷报频传:1988年12月衡广复线通车、1989年8月广佛高速公路通车、1991年5月三茂铁路全线通车、1991年10月珠海机场通航、1996年9月京九铁路全线开通客货运输、1997年6月虎门大桥通车、1998年12月广州地铁一号线建成。
  进入新的千年,广州白云机场搬迁,去年旅客吞吐量已创下三千余万人次的最高纪录;广州和深圳的地铁已成为市民出行的便捷工具;建设中的城际轨道网将使珠三角地区实现一小时生活圈;而新一轮的高速铁路建设潮下,武广铁路客运专线、贵广铁路、南广铁路、厦深铁路、广深港铁路将使得广州至周边省会城市4小时内可达,而广州至香港48分钟可至,预计投资额超过700亿的港珠澳大桥更将珠三角地区与香港、澳门携手走入一小时经济圈。
  
延伸阅读
  中国铁路新貌
  截至去年底,全国铁路复线里程2.9万公里,复线率36.2%。电气化里程2.8万公里,电气化率34.6%。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陕西、甘肃和新疆19个省区的营业里程均超过2000公里。
  经过第六次大面积提速改造和新线建设,时速16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6万公里;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线路延展里程达到6415公里,其中时速250公里线路延展里程达到1207公里、时速350公里线路延展里程185公里。
  全国铁路机车拥有量达到1.84万台,其中“和谐型”大功率电力机车744台,内燃机车占65.2%,电力机车占34.2%,主要干线全部实现内燃、电力机车牵引。全国铁路客车拥有量达到4.51万辆,其中空调车2.71万辆、“和谐号”动车组176组。
  一条条具有特殊意义的线路构成了中国铁路建设的里程碑———
  成渝铁路:1952年7月,新中国第一条铁路———成渝铁路建成通车。成渝铁路横穿四川盆地,曾创造了52天完成4个月任务的奇迹,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物资交流。
  青藏铁路: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于1984年5月建成通车。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自2001年6月动工,2006年7月青藏铁路全线贯通。“天路”通车使“世界第三极”不再遥远。青藏铁路保有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等多项世界之最。
  京津高铁:2008年8月1日,北京奥运开幕前一周,中国第一条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京津高速铁路开通运行。1994年以前,北京到天津只有一列绿皮直达车,单程需120分钟。2000年后,被称为“子弹头”的“神州号”开行,将行程缩短至74分钟。2007年4月提速后,京津动车组69分钟可走完单程。2008年,京津高铁作为中国第一条开工建设的高等级城际高速铁路,运行时速350公里,29分钟便可走完全程。京津高速铁路开启了中国高速铁路建设的全新时代。
  
相关附件:
政府网站找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