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是改革开放先行地区和前沿阵地,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作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改革开放30年,广东交通人发扬”敢为人先,务实进取,开放兼容,敬业奉献“的精神,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一曲曲自强不息、辛勤耕耘、顽强奋进的壮丽诗歌,在中国交通改革发展史上写下浓重的一笔。
广东交通30年改革开放基本回顾
经过30年的快速发展,广东交通运输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公路通车里程、高速公路、一级公路、水泥路面、集装箱车辆、高级客车、客货运量、客货周转量等指标均居全国前列;水运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水运大省的地位和作用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和加强;交通运输保障体系日臻完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行业社会形象不断提升。
纵观广东交通30年发展,翻天覆地的变化背后始终贯穿了”解放思想,敢于突破“这条主线。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伴随着思想解放、革新创造、开拓进取、实干兴邦的过程,通过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广东交通实现了大解放、大飞跃,改革和创新为交通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开启交通建设投融资体制改革先河
上世纪80年代前,广东的交通投资体制与全国一样,是由国家出钱修路,而国家每年在广东公路建设方面的投资极其有限。这种体制导致广东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为了改变落后面貌,广东交通人解放思想,敢于突破,从改革交通建设资金投融资体制入手,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1981年,广东率先提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设想,在全国开创了”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省交通厅从澳门南联公司引进资金,将广深(国道107线)、广珠(国道107线)两条线的六个渡口改渡为桥,并实行”过桥收费,收费还贷“。渡改桥引进外资试点的成功,为广东公路投融资探出了一条新的路子。1984年6月,省政府颁发《广东省收取公路过桥(路)费的桥梁(公路)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在提高公路养路费征收标准,公路养路费外汇收入全部留成的同时,还开征客票公路建设基金,每人每公里1分钱。以上政策的实施,为广东省交通建设引进外资和筹集闲散资金打开了大门。上世纪90年代初,在广汕公路改造中,广东又一改过去单靠交通公路部门”包打天下“的做法,由省、市、县层层签订合同,首次实行省给定额补助投资,不足部分由各地方政府自筹解决的方式进行公路建设。”广汕模式“在提高各地交通建设积极性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功。1992年,广东进一步深化交通投资体制改革,把政策性筹集的资金分为经营性投资和非经营性投资两部分,把定额补助为主的投资方式,改变为对经营性项目实行资金有偿使用;对当地经济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的项目,除省扶持一部分资金外,不足部分向社会融资解决。广东还率先在高速公路项目开展业主招投标,开创了国有资金、外资、民资全面参与公路建设的新局面。
经过不断发展,广东逐步建立了”国家投资、地方筹资、社会融资、利用外资“和”贷款修路、收费还贷、滚动发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融资机制。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全省各地集资贷款、利用外资多渠道筹集资金建桥修路的积极性。”八五“时期以来通过转让公路经营权及股票市场融资,走市场化、社会化融资路子,吸引国外资金投资大规模、高标准项目。
新的投融资机制全面促进了广东省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公路建设滞后经济发展的状况。
坚持”市场化“,竞争有序、统一开放的运输市场逐步形成
改革开放前,广东道路运输业落后于国民经济发展,”乘车难“、”运货难“的矛盾十分突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有路大家行车“的政策,鼓励国有、集体、个体一起上,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一起干,充分调动了各行业经营道路运输的积极性,迅速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新格局。”十五“以来,广东省道路运输业全面开放,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道路运输生产保持快速增长,基本形成了现代化的道路运输市场格局和体系。广东公路运输业是开放最早、收效最大、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为培育和完善公路运输市场,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各级交通部门不断对运输市场进行治理整顿,健全法规,规范经营行为,加强监督管理,使之逐步形成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运输市场。1995年,广东率先在全国推出航空式高速客运经营服务模式。从2002年起,广东创新客运线路管理模式,在国内首次实施了以安全生产与服务质量为主要内容的客运经营权招投标,共对73条班线291块线路牌分四次进行了公开招投标,有效推动交通运输品牌发展战略的实施;有力引导运输企业做大做强;促进公路运输行业提升客运服务质量水平。2003年,广东省所有跨市客运线路牌全部进行公开招投标,开全国之先河。2005年,在国内首次与邻省江西联合招投标。
改革开放30年,广东货物运输保障能力、公路运输装备科技含量水平、运输站场建设与管理水平、运输企业规模和服务水平、运输信息化智能化建设、机动车维修和救援能力均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广东水路货运也保持快速增长。广东省水路运输量在全省综合运输体系中占近20%,货物周转量高达73%。
体制机制改革大刀阔斧,打造高效、廉洁、为民、务实政府部门
改革开放30年,广东交通部门解放思想,不断深化交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为建设廉政、务实、高效交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000年,完成了交通企业与行政单位脱钩工作,实现政企分开。积极配合交通部、省政府做好水上安全监督管理体制改革和双重管理港口下放地方管理工作;顺利完成了厅机关及下属事业单位机构改革;理顺了航道管理体制,完善了全省港航、港口管理体制; 2007年7月,省交通厅综合行政执法局正式挂牌成立,新成立的综合执法局将承担原来系统内的公路路政、道路运政、水路运政、航道行政、港口行政、交通规费稽查等6大执法职能,改变原来公路、交通、航道、港务等部门各管一块的现状,提高交通执法效率,降低执法成本,解决多头执法、重复处罚、执法扰民等问题。
在公路建设管理机制改革方面,广东实施公路建设管理新办法,使地方政府在交通建设征地拆迁、配套资金等方面切实承担起责任;创新工程管理手段,在工程项目设计中坚持节约、合理,集约使用土地,确保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积极探索在高速公路项目中采用政府还贷模式进行投资建设和重点项目土地入股、租赁等用地模式的试点工作。2001年以来,广东省所有交通工程建设项目全部进入交易市场进行公开招投标。行业主管部门全面退出招投标具体业务,从过去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转为监督者,将招投标工作全面交由市场,委托社会中介组织独立进行,形成竞争、开放、有序的市场运作体系,市场化程度在全国交通系统中处于领先水平。广东还进一步改革公路建设市场机制,率先在高速公路项目开展业主招投标。
撤并整合路桥收费站取得突破,极大优化了公路通行环境。1996年开始,省交通厅按照”统一管理,合理布局,总量控制,统贷统还“的原则,研究和探索年票制、统贷统还等多种收费管理新模式,大力开展收费站撤并工作。1996—2007年,全省共撤并公路收费站203个,撤并幅度超过40%,至2007年底,广东省普通公路收费站减少至254个,基本解决了收费站过多、过密问题,提高了公路的畅通程度。
从1989年开始,广东省公路系统积极探索养护管理新模式,走公路养护市场化的路子。开始建设大道班(养护中心),实行科技化、机械化、规模化养护。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广东省大道班建设任务已经基本完成,至2007年底全省共有大道班(养护中心)566个,在有效提高养护水平的同时,也让3.8万养护工人共享公路改革成果。
”科技兴交,坚持创新“,科技成果丰硕
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交通系统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工程为依托,积极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和推广应用,取得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许多成果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桥梁工程不断引领全国先进水平。1988年建成通车的江门外海桥和番禺洛溪大桥代表了上世纪80年代我国梁式桥的最高水平。2000年建成的丫髻沙大桥是当时中国也是世界最大跨径的中承式钢管混凝土拱桥。斜拉桥的代表有崖门大桥和湛江海湾大桥,悬索桥的代表有汕头海湾大桥、广东虎门大桥以及在建的广州珠江黄埔大桥,这些桥都是标志性的大跨度现代悬索桥。
高速公路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以京珠高速公路粤境北段工程建设为依托,对山区高速公路的设计与施工,关键技术问题的解决、病害防治与治理、项目建设管理进行了分析总结,形成的一整套山区高速公路建设成套技术,成果获2004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06年,广东省交通厅和省交通集团以广东省高速公路建设为依托,在软土地基处理、山区高速公路岩土工程、大跨度桥梁、沥青路面、高速公路生态防护与排水、收费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创新成果,该科研项目获200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特等奖。
交通信息现代化建设雏形已形成,为交通现代化提供了坚强支撑。”十五“以来,广东交通以信息化建设为重点,围绕”十一五“广东交通信息规划建设”一个网络、一个中心、二个平台、一个系统、一个支撑体系“的总体目标,全面推进省级交通信息资源整合与服务工程,加快交通行业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省内施行联合电子收费,实现了不停车收费,为过往车辆提供了便利,提高了公路畅通率;建设了广东省交通厅办公自动化系统;广东省道路运政管理信息系统和广东省港航行政管理综合业务系统已实现了省、市、县三级联网;广东省交通公众出行信息服务系统可查询出行路径、行车里程、沿路收费站、出入口、参考通行费、立交导向、路况、服务区分布等丰富出行信息;按照航道数字化、航运智能化的总体要求,建设以航道数据库为基础、电子地图为平台的高等级航道信息系统,全面完善了航道保障体系,为水运的畅通提供了保障。
广东交通30年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
回顾改革开放30年来广东交通发展的历史进程,是一个不断总结和运用经验的历史进程,是在实践中开阔视野、深化认识、提高水平的过程,是将改革创新精神全面贯穿于交通经济发展的过程。
一是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敢于突破。
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证明,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解放思想、敢于突破。坚持”不争论,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断冲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束缚,不断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障碍。根据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结合广东实际,坚持用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推进交通工作,不断为交通发展注入新活力、增加新动力。坚持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交通状况,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交通发展,这是交通事业具有蓬勃活力的根本保证,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广东交通建设与管理工作不断取得成就和进步的关键所在。
二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抓住发展为第一要务。
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证明,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始终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理念,增强发展意识、危机意识,转变观念,创新思路,不断提高总揽全局、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2000年以来,是广东省交通建设发展最快、效果最好的一个时期,关键就是全系统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结果。
三是必须坚持省委省政府和交通部的正确领导,科学谋划,抓好落实。
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证明,交通的每一步发展历程,必须在思想上、认识上、行动上自觉统一到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和科学部署上来,科学谋划,积极主动,不折不扣地落实和执行。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是广东省交通事业快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做好交通工作的坚强后盾。
四是必须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价值取向,做负责任部门和负责任行业。
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证明,必须坚持交通建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做负责任的政府部门和负责任的行业。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核心价值,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下大气力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气力做好关系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民心工程“,让改革的成果惠及全省群众。
五是必须坚持不懈地抓好党风廉政建设,保持昂扬向上、拼搏奉献的精神风貌。
广东交通30年的发展证明,切实加强和改进党风廉政建设和交通行业精神文明,不断提升交通行业的软实力,是交通建设与发展提供智力保障和优良环境的重要保证。改革创新、奋勇争先的开拓进取精神;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创业精神;胸怀大局、团结协作的无私奉献精神;勤学苦练、扎实工作的爱岗敬业精神,成为广东省交通行业宝贵的精神财富。
站在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的新平台,广东交通运输业将不断发展,综合运输体系将不断完善,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将责无旁贷地肩负起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官“。今后五年,广东省交通事业的主要任务是推进公路水路交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型,总体目标是: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体系,基本实现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运营职能化、信息网络化,基本达到公路、水路交通的安全、通畅、高效、便捷、可靠,为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贡献。
30年风雨历程,30年成就辉煌,继往开来,广东交通人将秉承解放思想,敢于突破的优良传统,同心协力、不断进取,创造广东交通更加灿烂与辉煌的明天!
■数字
3266亿元。1978—2007年,全省公路建设投资累计达3266亿元。
600多倍。2007年广东全年交通公路建设投资370亿元,是1978年的600多倍。
18万公里。至2007年年底,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超过18万公里,是1978年的3.5倍;二级以上公路通车里程从1978年的”0“公里上升到2007年的30757公里;公路密度由1978年的29.3公里/百平方公里上升到2007年的102.1公里/百平方公里。
3520公里。至2007年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总里程3520公里,居全国前列。
2.7万辆。至2007年年底,全省高级客车达2.7万辆,占全国的1/5强。
807个。至2007年年底,全省公路客货运输站场共807个,其中一级客运站31个,一级货运站21个。
4.5万。至2007年年底,全省有机动车维修业户4.5万多家,占全国的12.6%。
18.68亿人次。至2007年年底,全省公路客运量分别达到18.68亿人次。
11.26亿吨。至2007年年底,全省公路货运量11.26亿吨。
740家。至2007年年底,广东省拥有水路运输企业740家,全省船舶总运力位居全国前列(总数达12669艘,706.15万载货吨,7.5万客位)。
2069万人次。至2007年年底,全省水路客运量达到2069万人次。
3.099亿吨。至2007年年底,全省水路货运量达到3.099亿吨。
广东交通30年大事记
广州到珠海的交通变化是广东交通发展30年的缩影,从改革开放前居民出行离不了轮渡,到上世纪80年代广珠公路容奇大桥建成通车,实现无渡口通行,再到现在京珠高速公路广珠东、广珠北、广珠西段等几条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居民出行越来越快捷、越来越舒适。
■1979年
省交通局与香港招商局、英之杰集团有限公司合办粤港汽车联营有限公司。
■1980年
广东省人民政府颁发《广东省公路路政管理暂行规定》。
■1981年
粤港汽车运输联营有限公司首次开通了香港至内地的直通公路客运班线。
广东省公路建设公司与澳门南联公司在广州签订《关于贷款建设广珠公路四座大桥协议书》。在国内开创了引进外资兴建交通基础设施、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先河。
■1982年
广州造船厂为美商设计、建造的11000吨级全集装箱船—”巴布亚“号下水,这是中国华南地区为外商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集装箱船。
■1983年
深圳赤湾港开港,第一艘万吨货轮进港作业。
广东省交通厅与广东省航运厅合并重新组建为广东省交通厅。
■1984年
广深公路最后一座大桥——江南大桥(东莞市)建成通车。至此,广深公路全线实现无渡口通车。
广珠公路容奇大桥(全长1023米)建成通车。至此,广珠公路全线实现无渡口通车。
■1985年
省政府在广州召开”九桥建成庆功大会“。1984年先后建成的九座桥是:广珠公路上的三洪奇、细窖、容奇、沙口大桥和广深公路上的江南大桥、海南岛榆东线的南渡江大桥、番禺公路的大石大桥、广汕公路的枫口大桥、四会的马房大桥。
中国第一个地方自营外运集装箱船队——中国对外贸易总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佛山船队,举行首航香港仪式。
■1986年
广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广州至佛山高速公路正式动工。
■1987年
肇庆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省内最长、跨度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大桥。
深圳梧桐山隧道建成通车,是国内最长、科技水平最高的公路隧道。
■1988年
番禺洛溪大桥建成通车,全长1916.04米,是当时亚洲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连续刚构桥梁。
■1989年
广东省第一条高速公路广(州)佛(山) 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全长15.7公里。
■1990年
国家重点项目——107国道广东段改造主体工程提前全面完成。九江大桥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1年
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建的全国首座格型钢板柱码头——广州港新沙区1—5号泊位码头工程竣工。
中国内陆首座双层桥式汽车轮渡码头——虎门渡口建成。
■1992年
全省最长(517公里)的高等级公路(二级标准)广汕公路全线改造铺通,形成了”广汕模式“。
■1993年
广东省首次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兴建的公路项目——佛(山)开(平)高速公路动工兴建。
■1994年
107国道清(远)连(州)一级公路动工建设。广(州)肇(庆)高速公路奠基。
■1995年
汕头海湾大桥建成。主跨452米,是当时世界最大跨径的预应力混凝土箱梁悬索桥。
■1996年
广东省八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在广州召开。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航道建设步伐,促进广东省航运事业发展的决议》。
■1997年
虎门大桥建成通车。它是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座特大型的悬索桥大桥,主跨为888米的钢箱梁悬索桥,跨径当时居国内第一。
■1998年
广东省政府颁布《广东省公路收费站管理办法》,对全省路桥收费站进行全面整顿,规范收费站的管理。
■1999年
汕梅高速公路莲花山隧道贯通。该隧道全长2888米,工程历时2年。
■2000年
全省实现”村村通公路、村村通机动车“”两大会战“的全面胜利。
大型国有独资企业——广东省交通集团有限公司成立。
■2001年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粤境段)甘(塘)至翁(城)段、惠(州)河(源)高速公路、汕(头)汾(水关)高速公路(含潮州支线)、 普(宁)惠(来)高速公路建成通车。
■2002年
(北)京珠(海)高速公路粤境南段翁城至钟落谭段建成通车。
■2003年
广(州)惠(州)、梅(州)揭(阳)、揭(阳)普(宁)、惠(州)河(源)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实现了中心城市通山区高速公路目标。
■2004年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开平召开开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经验推广会。广东省政府、省纪委和省监察厅分别授予开阳高速公路工程建设项目”模范建设工程“、”廉洁工程“称号。8月,交通部在开平召开全国交通系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廉政工作经验交流会,总结推广”开阳经验“。
广云、阳茂、茂湛二期、广清北四条高速公路正式通车,宣布广东提前一年实现省会城市到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目标。
■2005年
粤赣、渝湛和西部沿海(高速公路)珠海段3条高速公路同时建成通车。至此,广东规划建设的15条出省高等级公路全部建成。
■2006年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广州召开全省交通工作会议,省四套班子出席,会议通过了《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交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确定”建设大交通、促进大发展“思路。
■2007年
9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时任省委书记张德江到省交通厅调研。张德江书记对十六大以来广东交通工作取得的显著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贷款修路 收费还贷
为扭转交通严重滞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广东省交通部门在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大胆探索,于1981年率先提出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设想,在全国开创了”以桥养桥,以路养路“的先河。当年,省交通厅从澳门南联公司引进2.06亿港元,将广深线的两个渡口和广珠线的4个渡口改渡为桥,通过收取车辆通行费来偿还贷款。1984年1月1日,107国道广深线东莞中堂大桥建成通车,成为全国首个路桥收费站,闯出了通过”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加快公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路子,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公路建设的发展。
开阳经验
开(平)阳(江)高速公路是我国同三国道主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126公里,2003年8月建成通车。该工程全面实现了”两高“(高质量、高效率)、”两新“(新机制、新技术)、”两廉“(造价低廉、干部廉洁)的目标,为全国高速公路建设创造了一种新的经验、新的模式。开阳高速公路是广东第一个进入省建设工程交易中心全面招标的高速公路项目,项目的监理、土建工程和机电工程,以及材料采购全部在交易中心面向全国公开招标。通过市场化招标,合同价比预算价降低10%,节省投资约3亿元。首创一步到位组建项目法人,首次省地合作建设,是广东省交通系统政企分开后按市场法则建设和运营的第一条高速公路;在国内第一次把公路项目的全面管理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结合起来,自主研究开发了”HCS公路项目建设管理系统“专业软件,并在开阳项目中全面使用,发挥了巨大的管理效益。
”三年三大步“
”十五“期间,广东省实施高速公路建设”三年三大步“战略,2003年实现中心城市通山区市高速公路;2004年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2005年实现与陆路相邻的省通高速公路。广东成为继山东、浙江、辽宁之后我国第4个全部地级市通高速公路的省份。至2005年年底,广东基本形成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连接港澳、以沿海为扇形面向山区和内陆省份辐射的高速公路网络,全省形成”一日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