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先进就是一面旗帜,一位劳模就是一根标杆。近日,全国交通运输系统先进集体、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顺利召开,广东交通运输系统获得了26个表彰名额。
我们将逐一向大家介绍这些获得了荣誉的优秀广东交通人,揭秘他们生活和工作中最真实的一面,向立足岗位、开拓创新、拼搏奉献、担当作为的先进典型看齐!
在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有这样一位同志:27年来奔波在路桥建设的一线,在项目工程建设施工现场总有他忙碌的身影;长期的实战经验积淀让他成为业内小有名气的行家里手,路面工程哪里有问题他一眼就能看出个大概。同事笑称他是一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懂得为路桥“把脉治病”……
他,就是广东省保利长大工程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杨东来。
劳动楷模——杨东来
“振荡压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荣获2007年度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三等奖;
2011年,“华南地区公路路面修筑成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关键技术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二等奖;2015年,“特大型树脂沥青组合式钢桥面铺装工程关键材料及施工装备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技奖一等奖;
2013年,“表层渗透再生修复技术在沥青混凝土预养护中的应用研究”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三等奖;2016年,“钢桥面高性能铺装关键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18年,“GMA浇注式沥青混凝土钢桥面铺装成套技术及工程应用”获得中国交通运输部科技技术一等奖。
自小立志做个“匠人”、修颗“匠心”的杨东来,已在成为传奇工匠的路上走了27载。
立志路桥做匠人,不因艰难易匠心
从小亲眼见证修路为乡亲送去了幸福、改变了家乡面貌的杨东来,少年便立志要去修路建桥,造福人民。高考填报志愿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我国以路桥专业而闻名于世的学校——西安公路学院。1992年,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更是毫不犹豫选择扎根于施工生产第一线,专注沥青路面施工技术领域,直至今天。
干一行,专一行,爱一行。长期在施工现场让杨东来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但扎实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验同样重要。因此,除了完成日常工作外,杨东来总是潜心研究,总结、提炼自己在施工建设中的经验,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课题科研奖项
杨东来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其中《振荡压实机理与应用技术研究》《华南地区公路路面修筑成套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大跨径钢桥面铺装关键技术研究》《特大型树脂沥青组合式钢桥面铺装工程关键材料及施工装备研究》等课题研究,获中国公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2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中国交通运输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6项。
个人荣誉奖项
2016年,荣获中国公路学会全国公路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
2017年,获广东省交通运输厅“十大感动交通人物——最美南粤交通工匠”称号。
2010年,堪称交通工程界“珠穆朗玛峰”的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设计与施工成套技术研究被列入国家“十二五”重大科技支撑计划项目。超级工程代表着超级难度,作为一名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杨东来异常兴奋,他知道自己充满期待的“挑战”终于要来了。这座跨海大桥的钢桥面铺装长期在高温、重载等不利因素作用下,极易发生车辙、推移和疲劳开裂等病害,是公认的世界性技术难题。
2011年,杨东来提前“攻关”,带领保利长大公司钢桥面铺装团队参与到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加速加载科研课题中,开始了钢桥面铺装调研、材料性能技术评价、铺装层力学分析和使用寿命预测等研究。杨东来认为,在钢桥面铺装试验中,最关键的指标是控制好混合料的高温性能指标——动稳定度。在前期试验中,该指标一直在270次/mm—350次/mm之间波动,难以保证质量的稳定性。为了解决指标波动过大问题,杨东来和团队从原材料的混合过程、沥青中的灰分含量、沥青拌和楼的搅拌过程,到搅拌运输车中的拌和温度、拌和时间等各环节进行优化,最后将其动稳定度一直保持在470次/mm 至530次/mm之间,大大提高了施工质量的均匀性。
2014年6月,广东省长大公路工程有限公司中标港珠澳大桥主体工程CB07标桥面铺装工程,杨东来担任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工程项目经理。他心中装有一个梦想——将前期科研成果成功运用到港珠澳大桥桥面铺装中,打造成精品工程,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
百炼成钢终破茧,创新永远在路上
面对42万平方米超级桥面铺装工程,如何实现大桥连续机械化施工、确保材料与工艺的稳定是一项重大技术难题。中标当月,杨东来便带领团队立即进驻珠澳口岸人工岛,这一住就近4年。在珠澳口岸人工岛的试验室中,他和团队历经上千次室内优化试验,用掉了1000多吨混合料,只为找到最优的浇注式沥青配合比设计,结合配合比设计及施工工艺,杨东来研究出全新的且质量稳定、生产效率高的GMA施工新工艺,保障了大桥的使用寿命。
为解决浇注式沥青混凝土容易产生的气泡和鼓包现象,杨东来又带领团队开展了33种不同的防水粘结材料对比试验,历时1年多,进行了3次试验段实施验证工作,在世界上首次提出了GMA混合料全新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同时,他和团队进行了一系列技术研发——研制了试验搅拌设备,填补其空白;开发了湖沥青混合搅拌系统,破解湖沥青添加与产能上的矛盾;引用食品与药品行业精细化加工设备,建设了世界领先的集料加工工厂,开创了集料微米级分档加工先河;首次实施MMA防水粘结层自动化、智能化喷涂,极大提高了施工喷涂效率和质量。
2018年10月,伶仃洋上气势恢宏的港珠澳大桥,惊艳了全世界!杨东来和他的团队创造了世界桥面铺装界的中国标准,让中国引领国际桥面铺装成为现实。
实际上,杨东来参与建设的大桥绝不仅限于此,多年来,在每个新的桥面铺装工程中,他都追求“最佳”,从不采用相同的工艺施工。“我们每一次在施工完以后,都会对施工工艺做总结。我们总会发现某些环节没有达到十全十美,所以在下一个项目中,我们会改进工艺,钢桥面铺装不会照搬照抄上一个项目,工艺都是根据气候调整改进,所以也是一个持续提高的过程。”
完成港珠澳大桥工程任务后,2019年4月2日,杨东来和团队的又一力作——南沙大桥(建设时被称为“虎门二桥”),飞架于珠江口狮子洋上,并创下多项世界级施工纪录,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后首个投入使用的“超级工程”“民生工程”。
27年来,杨东来始终奋战在工程一线
与团队解决一道又一道难题
完成一个又一个任务
创下一项又一项纪录
这一路走来
他走得坚定、走得专注、走得推陈出新~